崔开玺的油画作品,始终带着他艺术履历中沉淀的独特气质——从50年代初参军时对天地自然的观察积累,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时习得的严谨技法,再到多年艺术实践中凝练的人文视角,让每一幅作品都透着沉静的叙事感。

他笔下的风景,绝非简单的自然复刻。或许是北方旷野的晨雾,在赭石与灰蓝的渐变中,能看到他对光影层次的精准把控——雾霭漫过坡地的朦胧、草叶上凝结的露珠所折射的微光,都在细腻的笔触下显露出生命力,这背后是对造型与色彩的敏锐感知。又或是山间的溪流,水面的粼粼波光并非用亮色堆砌,而是通过笔触的轻重变化,让观者仿佛能听见水流撞击岩石的清响,恰似他在艺术实践中始终坚守的“于细微处见真章”。

他的艺术视野既扎根于扎实的创作实践,又始终关注着油画语言的时代发展,在坚守写实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着周边事物所蕴含的人文意趣。他的画面中暗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天空的辽阔与地面的厚重形成平衡,树木的苍劲与花草的柔媚相互映衬,这种视觉上的韵律感,恰似他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风景是自然的呼吸,而画笔则是捕捉这份呼吸的脉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笔触,比如天边一抹淡淡的云影、林间一束漏下的阳光,都在传递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东方意境,让风景超越了视觉的呈现,成为观者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他从不刻意用浓墨重彩张扬情绪,无论是人物眼中的微光,还是山涧折射的碎阳,都带着一种克制的力量。他画中士兵眉宇间的坚毅,总能在细节里藏住故事,他笔下的风景亦是如此:崖边倔强生长的树木,像极了他画中那些在逆境中挺立的身影;暮色里渐暗的天际,暗合着人物肖像中沉淀的岁月感。

这种“于无声处显深情”的笔意,让风景与人物在他的画布上达成奇妙的共鸣:人物是自然中鲜活的坐标,风景是人物精神的延伸,最终都指向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与热爱。

正如他在艺术道路上始终践行的,用扎实的功底为骨,以对天地的体悟为魂,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时光与情感的容器,静静诉说着艺术与人心的共鸣。
作品欣赏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空白图.png

(来源:最绘画)
画家简介
崔开玺,1935年出生。1963年至1965年在中央美院进修油画。此后一直从事创作与教学。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北京市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演习之后》《长征路上写生》及《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获全国第六届美展银奖;《虎门沙角之战》《北京保卫战》分别被广东虎门鸦片战争纪念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